• 管家婆三期开一期精准的背景

(2023.11.16-2023.11.22)经济要闻回顾

一、宏观经济

1、央行:10月末,广义货币(M2)余额288.23万亿元,同比增长10.3%,增速与上月末持平,比上年同期低1.5个百分点。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74.17万亿元,同比增长9.3%。10月,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.85万亿元,比上年同期多9108亿元;人民币贷款增加7384亿元,同比多增1058亿元。

2、第一财经:年底前到期的同业存单规模超出了4万亿元。上周同业存单发行规模逼近9000亿元,创4月下旬以来单周最大发行量,凸显银行对通过同业存单融资的需求旺盛。11月17日将有1.25万亿元逆回购到期,市场亦重点关注周三8500亿MLF到期央行续作情况,不排除央行降准置换MLF。目前,特殊再融资债的发行量已近1.2万亿元,而万亿国债需要在年末发行完毕,业内对于降准的呼声渐强。

3、统计局:从总体经济运行情况和主要指标变动来看,经济运行整体上延续着恢复向好的态势。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都是在持续恢复的。广义货币保持较快增长,市场流动性总体合理充裕。下阶段价格低位运行的状况将会逐步缓解,不会出现通货紧缩。

4、统计局:10月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.6%,环比增长0.39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.33万亿元,同比增长7.6%。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.0%,与上月持平。1-10月,全国固定资产投资(不含农户)41.94万亿元,同比增长2.9%,其中,民间投资21.59万亿元,同比下降0.5%。

5、财政部:1-10月,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7494亿元,同比增长8.1%。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5734亿元,同比增长4.6%。证券交易印花税1616亿元,同比下降31.4%。

二、金融市场

1、央行等三部门:要落实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的要求,着力加强信贷均衡投放,统筹考虑今年后两个月和明年开年的信贷投放,以信贷增长的稳定性促进经济稳定增长。要优化资金供给结构,盘活存量金融资源,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,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。

2、上交所:截至11月5日,挂牌债券超过3万只,托管规模达16.8万亿,2023年度的债券发行总规模达5.81万亿,同比增长57%,其中公司债发行3.53万亿。中长期债券全市场份额占比为47%,交易所市场占比为85%。

3、央行:二季度末,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449.21万亿元,其中银行业机构总资产406.25万亿元,资产占比超过九成。全国近4000家商业银行中,高风险银行数量仅300余家,资产占全部银行的不到2%。部分银行主要经营指标居于国际领先水平。

三、地产聚焦

1、中证报:10月,多数房企销售额同比下滑,部分头部房企销售回暖,分化进一步加大。百强房企销售额同比下降33.5%,环比下降7.5%。1-10月,销售总额52977亿元,同比下降13.1%,降幅相比1-9月扩大2.8个百分点。不过,成都等核心城市在利好政策带动下,销售规模延续增长态势。

2、统计局:1-10月,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5922亿元,同比下降9.3%;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822895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7.3%。房屋新开工面积79177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23.2%。商品房销售面积92579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7.8%。商品房销售额97161亿元,同比下降4.9%。10月末,商品房待售面积64835万平方米,同比增长18.1%。

3、上证报:前10个月,房地产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2003亿元,同比增长约3%;10月末,民营房企完成注册债务融资工具610亿元,同比增长约21%。今年以来,房地产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债券融资的发行金额和存续规模稳中有增,其中民企注册规模增长迅速。房地产企业后续合理融资需求的实现具备充足空间。

4、央行等三部门:各金融机构要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,对正常经营的房地产企业不惜贷、抽贷、断贷。继续用好“第二支箭”支持民营房地产企业发债融资。支持房地产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合理股权融资。加大保交楼金融支持,推动行业并购重组。

四、国资动态

1、证券日报:截至目前,已有26个省份披露了拟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,拟发行(含已发行)金额总计达12553.09亿元。与普通再融资债券的募集资金用于偿还到期政府债券本金不同,特殊再融资债券的募集资金用于置换地方存量债务,给予地方政府更长的时间来调整债务结构,稳步化解债务风险,更好达到“以时间换空间”的目的。

2、财政部:提前下达2024年度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额度,合理保障地方融资需求。强化政府债券特别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,适度扩大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,引导带动社会有效投资,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益。

3、国资委:召开中央企业今冬明春保暖保供工作专题会。加大资源保障力度,加强机组设备检修、维护管理,确保机组顶峰发电时发得出、顶得上。要完善长效机制,因地制宜推动调峰电源建设,加大技术创新投入,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。